名门家族史:该谁写,如何写?
时间: 2014-05-22 12:55 稿件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文:梁小民
《家世》, 余世存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1月第一版
分类号:K820.9
去年看了两本写家族史的书,一本是余世存的《家世》,另一本是王碧蓉的《百年袁家》。读过这两本书以后,引起了我对家族史的兴趣。不过,不是我要去研究家族史,而是希望别人研究,我坐享其成。
大历史总是由许多人物与事件组成的,只有把一个一个人和一件一件事弄清楚了,才能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真相,才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大历史,即宏观历史或者通史,是建立在小历史,即微观历史或者个别人物与事件历史的基础上的。这并不是说小历史之合就是大历史,而是说只有在充分认识小历史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一个层次,概括出大历史。二十四史正是对各代人物与事件的研究,为以后学者写成通史提供了基本素材。我学历史时,先看一些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总觉得抽象、空洞,难以理解和记忆。中学时学历史大体就是如此。以后读了各种人物传记和对个别事件的研究,才理解了通史所讲的内容,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伪,才真正爱上了历史。没有对微观历史的深入研究,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宏观历史。正如在经济学中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一样。
在各种微观历史中,我觉得家族史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我的阅读范围而言,感到除了1958年写过一阵不忍目睹的家史、厂史、村史而外,对一些在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家族史研究相当不够。国外有家谱学,我们则欠缺这种研究。我想这一来是历次革命和运动中,被作为剥削阶级的大家族的家谱都被烧毁了。家谱是研究家族史的基础,家谱毁了如何研究一个家族的兴衰?此外在传统观念中,这些大家族都是地主、资本家、反动阶级、政府官僚之类要打倒的人物,只准讲其坏,不准讲其好。研究家族也只有陈伯达《中国四大家族》这类以歪曲历史为政治服务的劣作而已。谁敢对这些大家族歌功颂德?研究家族似乎成了禁区。如今思想解放了,可以实事求是地研究各个家族了。但是学术的行政化和商品经济大潮促成了短、平、快地出书成名、逐利的学风,谁有心去广泛地收集资料研究家族呢?在从传统经济转向现代经济的过程中,物欲横流,斯文扫地。各国都经历过这一段,如今我们正处于这一时期,对追逐名利的学风还是“理解万岁”为好,顺其自然吧。
不过我说的这种情况是一般规律,个别例外总是有的。有些学者或者出于个人兴趣,或者出于学术良知,仍在不畏艰辛地研究家族史。我的业余兴趣是研究历史上的商帮。组成各个商帮的企业都是家族企业。研究商帮就应以家族史为基础。徽商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家族企业、家族化经营为特征,推而广之研究徽州文化也是研究家族史。据说日本人对徽州的家族史、家族文化和家族商业颇有研究,可惜我不懂日文,无缘得识,国内的徽州文化与徽商研究者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可惜我亦知之不多。只看过一些有关的论文集,而没见过研究专著。徽商中的曹家、鲍家、程家、胡家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可惜还没见到研究这些家族史的专著。在徽商研究中,我看过一本赵华富先生的《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重点在研究徽州家族的一些基本特征,面对个别家族的研究仅在最后一章“徽州家族个案研究”中有所涉及,而且只概括了歙县的罗氏和黟县的胡氏。
晋商的研究中,研究家族史最好的一本书是程光、梅生两位先生的《儒商常家》。常家在晋商中有特殊意义,它既经商成功,又极为重视文化,且有完整的家谱流传下来。常氏的家谱名为《常氏家乘》。作者根据这本家谱和相关的文献,研究了常氏一门的历史演变、经商活动与文化传统,极有意义。程光、盖强先生的《晋商十大家族》(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年)也很有特色。晋商研究中还有不少关于家族史的研究,如程素仁、程雪云的《太谷曹氏家族》、武殿琦的《祁县祁家》、郝汝椿的《乔家简史》等。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山西省政协主编的《晋商史料全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十一卷),对山西各地的晋商家族有所介绍。尽管不够详尽,但对我们研究晋商仍有重要的意义。对晋商各家族的研究正是我们研究晋商的基础。有关其他商帮家族史的研究也有一些。我读过的最有意义的就是研究洞庭商帮席家的《江南席家》(马学强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该书的写作得到席家人的资助,对认识洞庭商帮的特点及鸦片战争后的转型极有帮助。
读了几本家族史使我想到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家族的历史,二是如何写家族史。
其实现在有不少人写的自己家族或个人的回忆录,今年相当受关注的台湾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四部曲》、沈博爱先生的《蹉跎坡旧事》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书写的家族都属于普通家族。在这类书中,我印象较深的是国亚先生写的《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1850—2004》(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他写的名为1850—2004年间一百五十年的家族史,实际上全书379页,写祖上的仅38页,占全书十分之一,而且重点还是民国之后,主要还是自传。这本书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一九四九年前后的变化,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这就是“从一滴水看世界”吧。从这本书我可以看到历次政治运动和极左路线对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影响,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之后巨大的变化。从这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当代历史。这类著作不能说没意义,当更多的人写自己的历史时,就为研究当代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记得二十年前读小说《黄祸》时,最深的印象就是作者提出,人死后不要留骨灰遗体之类,而是每个人都留下自己所写的一生的经历,以供后人阅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如今这本小说的许多情节都忘却了,只有这段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觉得这个建议极好。每个人都留下一份真实的回忆,当权者要伪造历史就不容易了。当然,如果真的每个人都写了回忆录,恐怕没有什么人能读完。也并非每个人对普通人的回忆录都有兴趣,甚至他的子孙是否去读都值得怀疑。最后这些回忆录也和骨灰一样在这世界上留不下什么的。何况也并非每个人都想写、能写。这本小说是政治惊悚幻想类的,许多幻想有意义,未必能实现。因此,我界定的研究家族史,并不是指这类普通人写的普通家史或回忆录,而是写大家族、名门望族的家族史。
上一条:我们真的……“来日方长”吗? 下一条:口述历史:当想象遭遇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