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历史与国家历史之间
时间: 2014-01-04 15:50 稿件来源: 未知

民间一直有一个“外国人写中国历史才可能接近真实”的说法,不过我对 此却不敢苟同。因为我对于外籍写史者的作品是否会站在他自己国家的立场上、是否会带着如宗教或信仰的有色眼睛,甚至带有偏见看问题表示怀疑,尤其如费正清 一样“试图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完成对中国的救赎”的一厢情愿根本不能接受……不过读《费正清中国回忆录》还是动摇了我那些认识。
单从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为他选取了寓意正直清廉的“费正清”这个名字,胡适曾经带他视察监狱探望政治犯,在麦卡锡眼中费正清是丢失中国的罪魁之一……的经历来说,费正清之于中国就注定是个传奇性的人物。
费正清是中国问题专家,他继承了作为传教士的祖父传教布道游走四方的生活方式,高中时代便选择离开家乡,为获取先进思想和文化而四处求学;青 年时代又得益于牛津大学的世界性,对于中国历史就有了初步接触,彼时的他开始“模仿大英帝国的观点”,那是他在中国问题研究道路上的最初体验,他说他体验 了从未有过的人生感受,这些都恰好促成了他成为“通过对中国的研究来救赎中国”这样狭小而专业化的课题研究研究方向的中国问题专家。
当然也有来自“面对挑战无比自信,哪怕在地平线上消失也同样葆有安全感”的父亲和母亲、姨妈等家族不同成员的深远影响,这些都使他更加笃定了自己的理想选择。
他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终生努力。在一个彼时还尚不存在的领域开始工作,在一个彼时还身处于列强殖民之水深火热中的旧时中国展开自己的研究,而 且还要不断克服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障碍,减少自己宗教信仰和民族情怀的认识与理解方面的差异……费正清让我们看到,确实是因为这些障碍和差异才成全了他没有 沿着其他人的研究方向,而独辟蹊径总结了自己的综合认识方法,才做出了关于考察早年基督教传教士团对于中国做出的贡献、中美关系、中西关系、伟大的中国革 命等方面的独立见解。
费正清不仅是一个颇具生命智慧又敢想敢做的人,也是善于将不利转化为有利的专家。《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不仅详细记录了他的成长经历,也记录了 他为了了解中国而先后在中国求学和工作十多年,并且游走过很多城市的经历,记录了他与中国师长和朋友的深厚友谊,记录了他在中国在上海在昆明等一些城市工 作和生活的所见所闻和种种经历,记录了那些对他有过恩惠、有过帮助,影响了他并使他对中国产生兴趣的人与事。而且还极大限度地分享了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不 断努力和自我完善的方式方法。少年时代对于如何改变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就有自己的小计谋,青年时代又有选择艰苦的工作历练自己的考虑,工作以后,在课题研究 等方面又另辟蹊径使自己学术上取得成功……即什么阶段确立自己作为一位顶尖学者的身份,什么阶段要摒弃一些郊游及社会活动,因为与人打交道会浪费很多时 间,什么阶段则应该走出去认识更多的人,拓宽自己的交际。
还有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费正清中国回忆录》让读者看到了彼时的中国历史,看到了一些曾经毫不相干的历史人物,看到了他们真实的生 活……多么弥足珍贵。此刻,窗外的世界已经近乎灯火阑珊,而我依然随着费正清的中国回忆录走在个人历史与国家历史之间,唏嘘感喟。
上一条: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下一条: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