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评书 > 正文

直径一米 以见自然——读《看不见的森林》

时间: 2014-09-28 11:30 稿件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看不见的森林》(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著, 熊姣译

商务印书馆  2014   分类号:S7-49


   槭叶荚蒾灌丛的枝梢被掐掉了,只留下参差不齐的断茬子,这次来的是一只白尾鹿。选自《看不见的森林》

  “在大自然的经济体系中,有多少强盗大亨,就有多少贸易联盟;有多少私人企业家,就有多少团结经济。”这并非单纯来自伦理学的教导,也是来自大自然的基本事实。以自私的基因为抓手,鼓励个体间、物种间恶斗,终究是邪说。

  修习自然科学的学生以及普通人怎样才能最好地了解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进化的精致以及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则?

  所谓最好,当然是相对的,包括较快速地、不太失真地了解。在一所不算太差的大学听一门生态学课程,应当是高效、靠谱的事。通常,这样做是对的,但是这未必是唯一的选项,也难能说是最好的,因为在教室里了解大自然总是缺少直观性,听众无法发动自己的动物感受能力,与其他物种平等相处,切身体会大自然的复杂关联性、整体性。

  美国生物学家哈斯凯尔采取了并不特别惊人但绝对与众不同的一种办法。他像怀特和利奥波德等博物学先驱一样,将目光聚焦于一个较小的区域,主要通过肉眼和身体,持续观察、感受他的“小世界”,并把观察、感受、思索写成了畅销书。他选择的“样方”只是一个直径一米的圆形区域,位置在田纳西州的一片老龄树林中,他满怀敬意地称这块小地方为“坛城”。

  哈斯凯尔以日记体写成了当代博物学名著《看不见的森林》,副标题为AYear’sWatchinNature,即在大自然中进行一年之久的观察。从1月1日写到了12月31日。作者在“坛城”观察并感受到鲜活的雪花、苔藓、獐耳细辛、蜗牛、飞蛾、鸟、毒蛾毛虫、蚂蚁、蛞蝓等等,以生动的文笔和深刻的博物学、生态学、进化论的见解,阐述了生命的惊人多样性、精致性,特别强调了大自然中各物种之间的普遍共性关系。书中几乎每一小节,都有亮点,都令我产生共鸣。实际上,我本人也有这样的想法:在地图上打骰子,随机选择一小块地方,对它持续观察,写一本自然笔记!

  进化生物学是作者的思想利器和无尽的科学数据来源,但博物情怀显得更为重要。当今,进化论武装起来的博物学,试图汲取现代各门分科之学的营养,以自己的原则对其加以组织运用,更精确、更自然地理解整个世界。观察、记录、描述,以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思索,是当代博物学实践的基本手法。这类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技术门槛从来不高,但要求独特的心境和肯用来“浪费”的时间。在现代性的大潮中,人心惶惶,高效地追逐名利迫使许多人不容易保持“赤子之心”,不愿意用时间感受身边的大自然。大自然不是伙伴,不是感受的对象,而是设法利用、压榨、污染的对象。因此,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尝试从事博物学的人仍然是少数,尤其是在中国。


上一条:光棍的春天 ——读韩庆先长篇小说《高台子》 下一条:老板的困境——《上市赌局》里的那些孤男寡女们

公告栏The activities

主管单位:保护区、姑苏区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委员会            主办单位:姑苏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姑苏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