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评书 > 正文

中国需要基辛格式的‘外交明星’

时间: 2015-10-10 09:49 稿件来源: 凤凰网读书

《基辛格—美国的常青藤外交老人》   张宏喜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分类号:K837.127/651


        近读张宏喜大使的新作《基辛格—美国的常青藤外交老人》,有如下感谢:首先,张大使笔触轻松,语言诙谐,以一位说书人的姿态,给各位看官讲述了基辛格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中国外交官对事业的热爱,对祖国的炙热的情感。
        宏喜先生开宗明义,说他研究基辛格是因为“中国需要基辛格式的‘外交明星’”。他说,“实现中国梦,达到复兴祖国的宏伟目标,离不开高超的外交;要搞好外交,不能不研究周恩来和基辛格。研究国际关系,搞外交的人一定要研究基辛格。”
        读过宏喜先生的书,我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学习基辛格:
        第一. 基辛格善于破解难题。譬如,在中美谈判中我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是:美国如欲同中国建交,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宏喜先生说,“基辛格那个聪明灵活的脑袋在这个问题上撞上了一块硬石头,如果因为这个问题达不成一致,导致总统的访问发不了公报,岂不大大减弱访问的意义和成果?但他既不想完全后腿,又不能不退;不能完全按照中方的说法去写,有不能不接受中方合理说法,这该如何是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在中方表明了严正立场后,在表述美方的立场时拿出了这样的文字:‘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极其聪明和恰当的说法,是中方可以接受的。另一个例子是在埃以会谈中,以方拒绝使用“巴勒斯坦”这个名称,基辛格想出用“有关方面”来代替,这也是埃及方面能接受的。更重要的是,埃以双方达成协议后,双方不愿直接见面,不愿直接在同一个文件上签字,基辛格想出了分别签字的办法。
        其实,在破解难题方面,我们经验也相当丰富。就在中美谈判中,我方提出在公报里“各说各话”的方法就开创了一个先例。另外,公报要说明尼克松访华是谁主动提出的。宏喜先生说,“本来就是尼克松先表示的,但如果在公告中这么说,好像美国有求与中国似的,这是失面子的事,世界‘老大’还能去求别人?基辛格不能同意。”最后,这格难题由周总理在原稿上加了“获悉”两个字就解决了。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方觉得这么讲不失面子,基辛格毫无异议。
        破解难题,就双边关系来讲,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共同的利益是最重要的,把追求共同点做到了极致,为双方欣然接受,不同点就容易保留。然而,要将追求共同点做到极致,就必须下大力气搞调查研究,就必须加深对双方的了解和理解。而且,在了解和理解的过程中不为情绪和感情所左右,不受大多数人的看法的影响。在这点上基辛格对周总理的评价或许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他说周总理是“我遇见的最敏感而又能对现实冷静估价的人物。……身为政治家,应懂得何者不能改变,同时也要懂得在哪种范围内可发挥创造性。”
        第二,要做好最扎实的案头工作。在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中,为了精通谈判的关键环节,基辛格在几个月时间花了几百个小时钻研军备控制的技术问题,表现了罕见的韧劲和洞察力。基辛格成为美国政府在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上知识最丰富和权威最大的发言人。在埃以问题、越南问题上,基辛格同样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同样对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得一清二楚。
        第三,要做到刚柔并济。宏喜先生在谈到基辛格与多勃雷宁的关系时说,“在他们客客气气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是根本对立的。而可贵的地方也就在这里,虽然对立,仍然心平气和地谈判,这就是外交,这就是外交的作用所在。……即使是轻松的、温和的、礼貌的、外交的语言里,也不乏小心翼翼、见招拆招、绵里藏针、充满博弈。”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刚柔并济。我们要能用平和的话语表示出我们坚定的原则;对方绵里藏针的一招过来,我们要在最佳的时机给他回过去,这时,你没接招,人家就笑话你了。刚柔并济的能耐是练出来的,是修出来的。
        宏喜先生在书中特别对基辛格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加以赞赏,他举了很多“34天……飞行41次,行程38800公里”这样的例子,说“在外交史上恐怕很难找出像他这样的第二个例子。撇开政治观点,我想外交人员都应该学习基辛格的这种工作精神和工作态度,为和平而不辞劳苦地去奔波和献身。”
        以上是读过宏喜先生的大作后的一些感想,不揣粗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也算是一种交流吧。


               

上一条:翰墨诗心 静水流深——简评《培森书画》 下一条:给年轻人看的书——王树增谈《抗日战争》

公告栏The activities

主管单位:保护区、姑苏区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委员会            主办单位:姑苏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姑苏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