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姑苏出发”非遗体验之旅夏令营精彩撷影【第一期】
时间: 2017-07-14 15:55 稿件来源: 未知
姑苏区人文积淀深厚、非遗资源丰盛,涵盖了十个大类,非遗项目逾百个之多,这些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珍珠般散布在古城姑苏的大街小巷之中。串起这些非遗珍珠的“姑苏出发——非遗体验之旅”公益活动,自2014年在全市率先推出以来,以“活态、活动、生活”为切入点,深受全市学生、家长、社区居民的欢迎。
2017年“姑苏出发——非遗体验之旅”夏令营由姑苏区文化馆、姑苏区图书馆主办、姑苏进修学校协办。今年夏令营共4期,每期36名学生报名参加。主办方设计了不同的体验路线,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切感受非遗的魅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工作人员在帮孩子发营服,贴名字。
原本陌生的小朋友在一起没几分钟就迅速成为了好伙伴
詹雯伊和孙婧容这两个小姑娘来自南环实验小学,今年四年级,这是第一次参加非遗夏令营,她们觉得很开心。
詹雯伊,孙婧容
吴佳乐是带城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妈妈周女士说让孩子来参加非遗夏令营,可以让他对苏州传统文化有一个了解。孩子也是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活动。
吴佳乐一家
苏州市非遗办副主任王燕、姑苏区文教委副主任郑云、文化处(文化遗产处)处长华建新、市场管理处处长张磊、、文化处(文化遗产处)副处长陈娟、姑苏教育投资公司负责人焦璐、姑苏区文化馆副馆长朱振国、姑苏区图书馆馆长沈文虹等领导和负责人都到现场参加开营仪式。
简短的开营仪式后,大家一起合影。
开营仪式结束后,小朋友们出发前往善缘堂,了解非遗项目制扇技艺。
我们出发啦
平江新城实验小学五年级的龚鑫淼和同学王宇凡一起参加夏令营,龚同学是苏州小姑娘,她说之前去过苏州昆曲博物馆和评弹博物馆,觉得很有意思,这次出发前,她特意对几个要去参观的点提前搜了资料了解了一下。
现在,孩子们已经到达善缘堂。
在这里,苏州苏扇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朱根荣给他们展示了苏扇。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
对苏扇有了一个大概印象之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义林向孩子们介绍苏扇文化,发展历史,种类。
说起徐义林,来头可大了。2006年,他凭借“制扇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品有《水磨骨》等。
看,孩子们听得多认真。
听完徐大师的讲解后,苏州苏扇文化研究会会长丁海军为小朋友介绍了一种造型奇特的扇子。
到底奇特在哪里呢?
原来一般的扇子只有两面,
但是这个扇子通过一些特殊的工艺可以变成三面。
徐义林给孩子们介绍制扇工具。
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扇大师徐义林的互动,让孩子们了解到一些制扇技艺的历史与文化。
不知不觉,一场小雨过后,天气放晴。小朋友们也可以安心继续接下来的行程啦!
接下来,小朋友们来到中国昆曲博物馆。
志愿者现场讲解昆曲历史
中国昆曲博物馆系全国唯一的集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其前身为全晋会馆(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孩子们玩得有点嗨,迟迟不肯离开呢。
孩子们正在参观昆曲堂名灯担。
晚清宝和堂昆曲堂名灯担是中国昆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旧时大户人家若有婚庆做寿等喜事,时常请堂名班子到家里来唱堂会,班主便将堂名唱台拆卸后用担子挑到主人家,再将它安装在主人的客厅里,因为称作为堂名担。演出时,堂名六、七人三面围坐在堂名担里的长桌边,吹拉弹唱,清唱昆曲戏文。
宝和堂堂名灯担外型为楼阁型,采用紫檀木、黄杨木镂雕而成,四面镶玉坠宝,富丽精美。整个堂名担用179块大小精镂构件和112件饰件缀合而成。上面屏板上方是“宝和堂”额,上档精雕楼牌式等额,缀有双排饰白玉狮子的横杆,双层飞檐,缀镶珊瑚宝石。顶端三面出挑莲茎形铜梗,悬挂莲花玻璃彩灯,灯底是薄铜片花萼,因为是晚清制品,当时已有电灯,所以安装电珠或者插上蜡烛,均能展现出灯彩辉煌的效果。
孩子们现在来到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
2006年6月,苏州评弹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保护、继承、弘扬苏州评弹艺术,经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申报,中国文化部立项批准,苏州于2004年初开始筹建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位于苏州平江路东侧中张家巷3号(原清末民初的沈宅),建筑面积839平方米。馆内现藏有苏州评弹各类珍贵文物古籍史料一万余册,系在原苏州戏曲研究室、评弹研究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013年,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全面实施改造布展和陈列提升工程,现已重新对外开放。
孩子们得知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时,发出阵阵赞叹,说“长知识”了。
评弹亦称说书,历史上有查考的可追溯到汉代,但真正有名有姓的最早的说书大家,可属明末清初的柳敬亭。他慕名松江说书名家莫后光书技,曾四次专程赶往拜莫后光为师,数年后成为名噪江南的一代说书大家。评博前厅以一幅“磨漆画”再现了历史上柳敬亭向莫后光学艺的情景。
清代乾隆年间,“御前弹唱”的苏州评弹名家王周士在1776年创建了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取其“光前裕后”之意;并提出了“书品”和“书忌”,是其毕生对评弹表演理论和艺术境界的理论心得和典范概括,堪称苏州评弹艺术的表演规范。直到今天,“书品”和“书忌”仍然是评弹艺人们奉为圭臬的表演准则。
现在,孩子们来到卫道观前潘氏建英绣庄,了解苏绣的历史。
据了解,绣庄数十年坚守制作精品细绣,擅长宋元明清仿古系列,作品多数被台北凤甲美术馆收藏,至今已培养上百名苏绣传承人。2004年在苏州举办的国际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潘氏建英绣庄唯一进入主会场的参展作品,期间展出的作品,更是让各国会员赞不绝口。
非遗项目苏绣姑苏区传承人卢建英在给孩子们介绍苏绣历史。
黄佳阳等同学看到精美的刺绣,连连说“好漂亮”“像真的一样”。
她介绍说一根线可以分成16丝,而且刺绣是很费时费精力的事情。她举例说,曾经有一幅珍品,7个人做了5年。
她说,当年在奶奶和妈妈的影响下,潜移默化爱上了这门传统美术,从七八岁接触苏绣, 15岁有幸认识李娥英老师,16岁被邀请去苏绣博物馆绣龙袍再经刺绣研究所设计室主任、著名书画家施仁绘画理论的教导,促使她去解读一幅幅古画的意境,充分展现苏绣的精美。
在平江路的祯彩堂,孩子们领略到了另一种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
缂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这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具有雕琢缕刻、双面立体感的效果,自古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盛名。
缂丝有其专用的织机缂丝机,这是一种简便的平纹木机。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
孩子们在认真的听叶丽凤师傅讲解缂丝的历史和文化。
叶丽凤正在缂丝机前演示着缂丝的制作过程,只见她依花纹图案分区逐块地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在经线中不停地来回穿梭,织就美丽而牢固的缂丝制品。
小朋友们围得紧紧的,都想多看看呀!
这些就是用缂丝工艺做出的产品。好漂亮啊~
参观丝绸博物馆
DIY扇子
一个个都是小画家
参观昆剧院
现场参观梅花糕、海棠糕制作
当然肯定也要尝一下的哇
【部分内容转载自苏州日报引力播】
至此,第一天行程到此结束!
夏令营第二天,今天小朋友们将参观姑苏区非遗生活馆、跟专业老师学唱昆曲、跟非遗大师剪纸。
参观姑苏区非遗生活馆
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馆位于西环路2115号姑苏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6楼,是全市首家以体验非遗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公益性场馆,打造“原味苏州的缩影,文化姑苏的名片”。将姑苏区域内的近百项非遗项目融入“家在姑苏”、“游在姑苏”、“赏在姑苏”、“品在姑苏”、“乐在姑苏”五大生活场景,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姑苏区丰富的非遗资源,让孩子们在充满生活气息的体验中,亲身感受到姑苏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场昆曲学唱
今天教小朋友们唱昆曲的胡希茜老师来头可不小。去年,由新加坡华族戏曲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戏曲节上,胡希茜以昆曲《牡丹亭》当中的“寻梦”选段登上国际舞台,最终摘得金奖。


先给小朋友们介绍昆曲的一些发展历程、唱腔等知识
自告奋勇,学唱昆曲,装备先穿上
不穿戏服,我也要上
动作挺有型
还挺像那么回事
来,美男子!水袖甩起来
兰花指 走你~
姑苏区非遗传习所
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小朋友们向苏州剪刻纸代表性传承人吴永林大师现场学艺。
吴老师给小朋友们讲解要点
一个个下剪刀都是快狠准
心灵手巧
充满求知欲的小眼神
笑的这么欢,肯定剪的非常好吧~
大功告成
我的作品不错吧~
大家都围着吴老师,都在学窍门呢~
夏令营第三天,我们来到了木渎古镇,参观了虹饮山房、严家花园,还到了舟山核雕村,参观了苏州核雕艺术馆跟周建明大师的核雕工作室。
大巴车下来
走在这条超有感觉的路上
开启了我们第三天的行程
来到第一站
虹饮山房
荷花池好美
感受状元文化
肯定要体验一下古代考状元的感觉
(看到没,有大臣考官监考噢)
皇上宣布今天的考题是书法比赛
扇面题字
好好写
等会朕亲自来点
状元、榜眼、探花
合完影再参观
合完影再参观
合完影再参观
园中地形复杂
小朋友们紧跟大部队
团队意识纪律性都很好
点赞
池中的小鱼都来欢迎小朋友们了
苏州核雕艺术馆
参观周建明大师的核雕工作室
每一件作品都让小朋友们称赞连连
当然少不了跟大师的合影留念呀
每一位小朋友都上台
把这次夏令营的所学所想所得跟大家分享
小朋友们在结营仪式上领取了结营证书
三天夏令营
时光虽然很短暂
但老师同学们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
学到了很多知识
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希望把老祖宗的技艺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上一条:用声音照亮在黑暗中前行的路丨姑苏大讲堂《我的艺术人生》走进平 下一条:姑苏大讲堂——百姓达人讲堂之“昆曲——水墨悠扬600年”走进沧